杜陵,寿山石中的硬汉子
石头种类的识别主要是通过质地、颜色、纹路来进行的;有一种石头,它的辨别非常奇特,其对章是通过轻碰发出的声音来进行的。“锵锵”的声音,从轻轻触碰的对章中发出来,是这种石头无比自信的体现。当客人对撞确认无误后,从跨包里掏钱的动作都变得果断;店主则是气定神闲,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样。这就是杜陵,它的坚硬在寿山石品种中出类拨萃的;摊主们向客人介绍它的时候,都会要求客人对碰杜陵予以验证。但是这几年,笔者在逛地摊的时候,很少再看见石友碰撞杜陵对章的行为,因为杜陵这个品种绝产已久。
(周宝庭作品)
杜陵石又名都成坑,位于高山之东,相传古代有麒麟飞到山上,又腾空而去,因此称“度麟山”,后音讹为“都成山”; 杜陵石最早产于于明末清初,在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大量开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石质坚实、色彩丰富;行谚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由于杜陵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中,称“粘岩性石线”,很少有大块、饱满的杜陵石,因此大型的杜陵作品多数是少数的肉皮、大量的岩质所组成的片状物。
(本期上拍的杜陵石)
杜陵石对比其他石种最奇特的地方,应该就是杜陵在于对章方面的卓越表现了。杜陵组成的对章,其千层糕状流水纹所构成的曲形图案,如水波荡漾,曾经令多少的收藏家如痴如醉!但是早期的时候,有流水纹的杜陵并没有被人赏识,直到有人发现了它的对章价值,其价格也更是一路扶摇直上。但近年来,流水纹对章杜陵的问题,并不是价格方面的,它被“难以觅迹”所替代。
(陆祥雄作品)
相对比流水纹类型的稀少,纯净通透的杜陵就更加难得了。早期在网络上有一石友发出跟玻璃一样的白杜陵晶,激发了石友间的混战;帖主一再坚持这是标准的杜陵晶,绝大多数的石友都站在了高山晶的这一边,包括网上几个赫赫有名的老石友。不久这名来自台湾的石友,又上了几个类似水洞桃花的杜陵晶,又是旷日持久的混战,最终这名石友被气得不行,此后消声匿迹。
有像高山水洞、纯白高山晶一样的杜陵晶吗?笔者作为当时事件的见证人,并没有参加口水战,但不影响我对这类杜陵存在的肯定态度。因为杜陵石的开采历史比较悠久,流转于市面的佳品并不多见,市面上常见的多是粗品;但其中确实存在着少量通透感、艳丽度超强的杜陵晶。
(商红光作品)
笔者曾经买过一块绝佳的杜陵晶,此为一块掘性石,外面一层因为受土壤的包裹显现浅浅的灰黄,锯开后内里鲜白如纸,与最好的白坑头晶、白高山晶无异。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理,以及其在硬度上的优势,前者的价值应该永远高于后者。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白杜陵晶边缘地带有白砂丁、特有的流水纹,以及石头二端灰皮肉质。在此想象,如果去除能代表杜陵的如上特征,无谓的纷争又会此起彼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杜陵的坚硬会让雕过此块石头的艺人深信不疑。
(林清卿作品)
除了典型的流水纹、白砂丁、硬度、稀少的晶体外,棺材灰是杜陵石的另一特征。棺材灰的存在,让浮雕、薄意此类雕刻题型在杜陵发扬光大,艺人们在厚浅不一的灰皮上,留其多寡构画出花卉、山水,其意境既也不输田黄作品。
如上的杜陵在质地、颜色、纹路上的特征,并不能涵盖整个杜陵洞产石的文化;在众多石种中,杜陵以人物来命名各洞洞名,由此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按出产的时间顺序它有琪源洞都成坑石、坤银洞都成坑石、元和洞都成坑石,各石种都出产了大量优质的石头,因其优于普通石种的石质,深受石友的喜欢,如今皆已全部绝产,有些矿洞如今已被当地政府保持起来,开发观光旅游业。
(陈强杜陵晶作品)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流水纹型的漳洲石,因其接近杜陵的特征,且遇上此类杜陵的绝迹,开出的价格极为吓人,甚至超过寿山同类质地的石种,由此可窥此类真品杜陵的价格高度。目前为止,仅有漳洲石仿佛吃了“豹子胆”才敢小心翼翼地挑占杜陵,即使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但因其在光水与硬度上的天生缺陷,也只是落了个“形似而神不似”的下场。
(郭功森作品)
这就是杜陵,无可模仿的自信,一直伴随始终。其佳品的踪影虽难觅迹,但普品仍然在网络上、生活中可以耳闻目览。若是百年后的它,会不会像艾叶绿一样说“别迷哥,哥只是神话”呢?我们只能为今天的存在感到庆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