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提示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南、些、位、部”四个字。通过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陡峭、一动不动”等词语。

运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通过看图介绍,借助关键词介绍、情境介绍等方式,背诵第二、三自然段,初步体会连句成段的有序表达。

引入课题时,可以抓住“奇”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黄山岩石的特点,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

拆字理解“闻”字。

强调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进行停顿?可以对朗读的一些技巧进行讲解。

范读课文应该更有激情一点。

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进行体会“仙桃石”的神奇。

“猴子观海”这一部分,几个问题设计的顺序有些零乱和琐碎。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可以再细致完善一点。

教师可以进行铺垫,让学生知道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能够让我们更生动地感受到石头的神奇、有趣。

几段内容结构相似,教师可以由扶到放,尝试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重难点

提示

1运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2.通过看图介绍,借助关键词介绍、情境介绍等方式,背诵第二、三自然段,初步体会连句成段的有序表达。

素材与策略

一、情境导入,走近黄山

(出示“黄山四绝”图片)同学们请看,知道这些是什么吗?这就是——云海、温泉、怪松、奇石,知道他们在哪里吗?对了,这就是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出示: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价1:这里标红了两个生字,老师还没教他都读准了,奖励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好这两个字。)

(评价2:这里有两个生字,要想读好句子,就先要把生字读准,闻是前鼻音,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再指名读,齐读。

(标红“闻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出名,有名)那“中外闻名”呢?(中国,外国都有名,甚至是全世界都很有名)齐读。

词语都读了,放在句子当中还能读得起来吗?谁来读?

(出示: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你在“区”的后面稍稍停顿了一下,看来前面课文中学习的朗读技巧你都掌握了)谁再来学着他读的样子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黄山风景区的景色到底如何呢?(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标红“尤其”,谁来读这个词?指名读。

你觉得这个“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句子意思不变?(“尤其”就是特别的意思)

这句话谁来读?注意强调“尤其”和“极了”。

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有哪些怪石呢?怎么有趣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奇”

1.师范读课文2-6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6页,听老师读课文第二到六自然段(强调听读要求:双手捧书……)

2.课文中写了哪些石头呢?(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相机板贴

3.同学们仔细看,你们发现这些黄山石头的名字取得都有什么特点?

预1:这些石头的名字都很有趣。

预2:许多名字都和动物有关。

预3:有些名字还跟“神仙”有关呢!

引导:是啊,黄山奇石的名字取得多有趣,多神奇!那为什么这些石头的名字都跟动物、神仙有关呢?让我们去课文里面仔细看一看吧!

三、细品课文,探“奇”

1.学习第二段

(1)第一块石头为什么会叫“仙桃石”呢?

预设1:形状像个大桃子。

(多像齐天大圣孙悟空爱吃的大蟠桃呀,这块石头真是妙不可言!)板书:好像

预设2:桃子从天上飞下来,很神奇。

(大石头居然能像小鸟一样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刚好落在石盘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板书:飞、落)

(2)哪位小朋友能完整、流利、响亮地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3)这是多么神奇的石头呀,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注意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习第三段

黄山可不止“仙桃石”这一个石头,还有一个有趣的——猴子观海,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叫猴子观海吗?

(1)出示: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标红“陡峭”)这里有一个词:陡峭(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陡峭的山峰,你有没有爬过类似的山,假如此时的你就在这样一座山峰上,这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心里感觉又如何?(山很高很直,感觉很害怕)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里的“猴子”加上了双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猴子,而是长得像猴子一样的石头。)(出示图片)看,是不是还真的像一只猴子呢!

(这块石头可以叫“猴子”可以,那为什么又要叫“猴子观海”呢?)

(2)出示第二句: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①同学们,你们见过猴子吗?你看到的猴子是什么样子的?(调皮好动)

文中描写的猴子在干什么?请你找出这句话里面的动词(板书:抱、蹲、望)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表演“猴子观海”的样子,同桌来读一读第二句话。

②体会“一动不动”:我们都知道,猴子平时可好动了,那为什么这只猴子会“一动不动”呢?它在干嘛?(因为它正在望着翻滚的云海)

③理解“翻滚的云海”:猴子怎么能望到翻滚的云海呢?(联系前面的“陡峭”,因为猴子在陡峭的山峰上,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云一样,像大海的波涛上下翻滚呢!)出示图片理解。

猴子看着这翻滚的云海,都看得出神了,会想什么呢?(啊,这翻滚的云海可真壮观!)

通过“一动不动”这个词就把猴子认真望云海的神态和样子写出来,这样的词语真神奇啊!

④猴子又是怎么望云海的呢?看这两句话。

出示:它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加上两只胳膊抱着腿就更有意思了?

小结:通过这些动词使我们看到奇石不仅外形像猴子,连他的胳膊和腿都那么清楚,那么逼真。不是人工雕刻,是在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真是太有趣太厉害啦!

⑤读好第二句:这么神奇、有趣的语言,让我们多读读,记在脑子里。

(3)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最后一句齐读。

3.学习第四段

(1)仙人指路为何会更有趣呢?(出示第四段)

有了前面的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自己来读。

(是啊,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板书:真像 站 伸 指)

(2)真是太有趣啦!一起来读第四段。

4.黄山风景区是个景点,它需要有小导游来给游客们解说那些怪石。学了今天这篇课文,谁愿意给大家当个小导游,带大家去黄山看一看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呢?(指名选择学过的一个石头介绍)

(评价1:你连猴子一动不动地动作都表现得如此细致,真棒!)

(评价2:你把这块奇特石头的名字、外形、来源以及它的动作都说出来了,你真有当导游的潜质!)

5.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还没有名字,正等着大家去取名字呢!那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一探究竟!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南、些”两个字。

2.仔细观察,发现共同点:他们都是上下结构。不同点:“南”上小下大;“些”上大下小。

3.南:上面的横笔要短,下面要写的宽大一点,框内的短竖落在竖中线上,上面不出头,下面只有两横。

些:可以用“此+二”识记。上面“止”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下面的“二”要写在“此”的正下方。

出示“位、部”两个字。

仔细观察:发现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不同点:一个是左窄右宽,一个是左右等宽。

位:上横短下横长,最后一笔横从“单人旁”上侧起笔。

部:左高右低,左边“立”大“口”小,“立”的下面一横从横中线起笔,右边第一笔横折弯钩与“立”的第一横齐平,双耳旁的最后一笔竖要超过左半部分。

7.学生范写,提醒写字姿势,师巡视指导。

教 后 小 记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短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姿态各异、趣味横生的奇石,特别是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神奇地想象奇石的形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奇石,且文中配有插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描写奇石形状的生动形象。

本节课,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再逐步细读课文,进一步感知石头之“奇”,课堂评价语丰富具体且具有激励性,教学氛围和谐。但在语态和情感上还需要再生动、富有激情一些;另外,有一个环节的设计还需要再细致和完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陆文颖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短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接着用“秀丽神奇”概括了风景的特点,并用“尤其”一词引出本文描写对象——黄山奇石。第二至五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介绍一块奇石,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怪石的有趣形状。第六自然段,突出黄山奇石数量之多,一方面罗列已有的名字,一方面期望人们去给它们起名字。块块奇石本无生命,却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课文紧扣“奇”字来写黄山石头,语言生动,令人神往。

2019年10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二(2)班执教了这一节课。我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具体描写了哪几种奇石,再逐步细读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黄山的石头之“奇”,课堂评价语丰富具体且具有激励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寻找奇石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及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饶有趣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突出重点,再现画面,帮助学生品味奇石的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刻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内容。在教学中,当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时,为了减少繁琐的讲解,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使多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比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一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陶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到,此时,若是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语言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及时播放了“翻滚的云海”这一动态的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难怪猴子会在这么高的山峰上一动不动,它这是看得入迷了!学生对于“翻滚的云海”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回顾全文,语言实践,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结尾处,我让孩子们学做小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选择一种黄山的奇石为游客们介绍,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此环节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整堂课有些平淡,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师范读时语气也有些平平。在教学“猴子观海”这一部分,问题设计的顺序有些凌乱,还可以再细致一些并加以完善。另外,如果能让学生找到其他怪石,让学生看图想象,并给石头起名字,会使本节课再掀一个高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遗憾,我将不断耕耘,不断探索,不断奋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这堂课作为自己进步的起点和动力。

黄山奇石三大特点_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_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

黄山奇石三大特点_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_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

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_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_黄山奇石三大特点

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_黄山奇石三大特点_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

黄山奇石三大特点_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_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

黄山奇石这些奇石的特点是什么_黄山奇石三大特点_黄山奇石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