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新课程导学教学案例与评析赏“奇石”学表达———评于永正老师的《黄山奇石》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陆 岩 一直以来都很仰慕于永正老师,对他的阅读教学更是欣赏不已。他的阅读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仅仅凭借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却能够上出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于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彰显着对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本文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做简要分析。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黄山奇石》一文是人教版二年级的教材,全文以“奇”字为主线,描写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到过黄山游览,即使是去过黄山,也未必留意过黄山的奇石,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研读课堂实录我们会发现:于老师利用《黄山奇石》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老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 ① 学习本课生字,注意“区”字的笔顺; ② 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重点理解“风景区”和“秀丽神奇”; ③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④ 以“奇”为线索,理解“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并读出奇特、读出有趣,背诵喜欢的段落; ⑤ 模仿课文写“奇石”的方法,根据文中的名称展开想象,再描写几一种“奇石”的样子; ⑥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依照了儿童的视角,体现了“以儿童的悟性订深浅”、“视儿童的耐性取多少”、“就儿童的知性分先后”的原则。二、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于老师的课堂上,最多的是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活动。但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各种训练活动变成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小比赛。这些活动没有任何痕迹,却能轻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语文,运用语文。【片段一】师:小朋友一见我出现在讲台前,就知道我是来给你们上课的老师,对不对?生:对!(齐答)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会说一句话,而且开头一个字是“啊”,是不是?能把你们心里的话说给我听听吗?生:啊,原来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老爷爷啊!生:啊,这位老师头发都白了,还能上课啊!(笑声)生:啊,我以为今天上课的是女老师,没想到是位男的,而且是个……这是《黄山奇石》的课堂导入环节,这样的导入,既是与学生“套近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是在现实情境里进行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课堂一开始就凸显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导入与训练语言同构共生,厚实而灵动,孩子的语言智慧、人文智慧怎能不提高?【片段二】师:下面的四段咱们分组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读得好,各组先练两遍。

(下面接着每组先推荐一名朗读水平高的人进行“个人比赛”,再各组齐读进行“集体比赛”,气氛十分活跃,最后集体评出名次来。)师:课文有会背的吗?这样吧,你们选取比较喜欢的一段来背一背好吗?能背一段,合格;背两段的属于超额完成任务,将授予“背诵小能手”称号———口头的,虽然是口头的,但是也算数,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大朋友于永正送给你的。先准备一下吧,到时候我争取背三段希望各位小朋友也能送给我一个“背诵小能手”的称号。(学生练习,指名背。凡是能背出两段的,于老师都口头授予“背诵小能首”的称号。最后于老师背诵了 3 、 4 、 5 三个自然段,背诵得正确、流利、有表情、有动作,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看看这些活动,哪里是学习?分明是朋友之间的游戏,比赛朗读、比赛背诵,这些都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励,此时的教学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学生或者自主学习、或者小组活动、或者组间评比,学生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一样读书、一样背诵比赛,这种“蹲下来看学生”的行为,是源于于老师平等、民主的意识,更源于于老师的实际行动。

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任何压力,有的只是快乐与成长。三、教师的助学行为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教学难点的,学生对于课文中“风景区”和“秀丽神奇”的理解存在认知的难度。在教学时,于老师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理解“风景区”一词时,于老师边给学生介绍,边在黑板上画画,经过于老师的介绍,再辅之于形象的板画,“黄山风景区”就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了;于老师用黄山的“迎客松”和“猴子观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秀丽神奇”。这些都是于老师对于二年级学生生理特点的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很强,对于抽象的词语,如果没有大量的形象作为支撑,只是读一读,或是搬出词典上的解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是于老师在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他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然后设置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克服这些困难。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的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说话、写话环节,于老师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然后再写下来。于老师引导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书上写‘仙桃石’不就是一句话吗?”让学生先说再写,思路更加清晰。听着于老师的话,学生们哪里还有对于写话的畏难情绪?于老师还强调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奇石”的样子,不一定非要和书上的一样。在“赏奇石”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了表达。于老师不愧为语文教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