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评课记录

薄艳艳点评: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

极好的带领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

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

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

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

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

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

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

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

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沙蓉点评: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

1、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让学生动手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迎

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来体现。

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入境入情的朗诵,渲染了气氛,通过对“迎客

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

环境,奇在生命力。

3、多媒体的运用出示的恰到好处,本节课先出示段落片段,让学生阅读理解。

通过读,来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然后再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

做可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先读文再看图,达到双倍的效力。

不足之处:1、板书的设计应该在明了些、精确些。

2、学习“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段落时,应逐一出示图,进行形状

的比较学习,来理解名字的来历。(龚海燕)

韩照玉点评: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遵循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技巧的运

用。达到了“眼中有生──趣更浓”的教学效果。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单调的识字过程变成了助人为乐的游戏活动:“看,调皮的

生字娃娃藏到信封中了,同位合作帮生字妈妈把它们逐一找出来。”“瞧,这一

组找得最快,这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找的?”教师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生生之间互动起来。当全班学生一个不少地将注意力集

中到了识字活动中之后,杨老师创造了更多让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机会:“谁也

来叫叫生字宝宝的名字?”“同位互相叫一叫。”“生字如果藏在文章中你还能

认出它们吗?”

为了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通过充分感悟石之趣,感受黄山之秀丽神奇,进而激发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杨老师引导学生由“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一中心句设问探究,采用了读、画、演、说、比等形式,辅以电教媒体的恰当

使用,和学生一起重点研读了2~5自然段。学生在多感官的学习活动中始终保

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因为他们在杨老师设计的,淡

化了的教的痕迹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情趣,被文中描写的奇形

怪状的黄山之石吸引住了。这里有神奇的“仙桃石”,有趣的“猴子观海”“仙

人指路”,富有变化之奇的“金鸡叫天都”,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怪石,景色之秀

丽神奇令人目不暇接。

“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它们是情趣教学的

内在决定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老师在执教《黄山奇石》一课时,自

始至终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三个纬度上,也就是说将三个纬度的目标看作一个整

体,并用这一整体目标作为一把尺子调控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行

为。

例如“陡峭”一词的理解过程,张老师在学生读文画句、说奇特、观录像、情感

朗读一系列活动之后,与学生做了以下交流“‘猴子观海’这么奇特有趣,老师

想把它画下来,你们说应该画在哪座山峰上呢?”学生指出,应画在那座高而且

直的山峰上,因为文中说的是“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老师充满喜

悦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发言:“瞧他多会读书呀,读得既认真又仔细。”“猴子

两手抱着腿,蹲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望着翻滚的云海多有趣呀!”从这一

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个纬度目标的整体效果。这里既有对“陡峭”一词的理

解,也有借助图画理解词语这一方法的渗透,还有理解过程的体现,更有对读书

态度的评价。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双基,加

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

再如,上面提到的识字过程,感悟石之趣的过程无不体现了情趣教学的精髓。在

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使三个纬度的

目标得到真正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