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天姿——灵璧石(组图)
一件深藏于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的珍贵文物——状似龙头,气势飞扬,深得清朝皇帝的青睐。这块天然形成的观赏石属于灵璧石的精品。
中国有着悠久的赏石文化传统。历代的皇家园林汇集了天下奇石。清乾隆皇帝对奇石情有独钟。传说他六下江南时,曾经御题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在他的宁寿宫花园里,灵璧石数量最多。
灵璧石被誉为大自然的馈赠、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具备了什么样的魅力呢?
2007年,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被国家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地如其名:这里山川灵秀,盛产各种各样的奇珍异石。人们统称其为“灵璧石”。
走进国内规模最大的“灵璧石自然博物馆”。千峰林立,万壑纵横,灵璧石的林林总总,万千姿态,五彩斑斓,尽然呈现于眼前,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天然的灵璧石埋藏于地下历经亿万年。它们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它们大放异彩、声名鹊起,是伴随着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和成熟一路走来的。
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学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并认识了一种会唱歌的石头——磬石。从早期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商周钟磬礼乐制度的形成,有据可考的是:灵璧磬石作为重要的载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大规模营建皇家园林,如阿房宫,未央宫,上林苑,一些外观奇特的石头假山作为装饰陈列其中。石头的审美属性开始得到展现,中国的赏石文化开始形成。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画《职贡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时一些邻国使团前来中国朝贡,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人抱着形状奇特的怪石。据此可知,在唐朝的上层统治阶层,赏石文化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是我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这得益于统治者的大兴园林和文人墨客的推崇。公元1117年,为了兴建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艮岳寿山”,宋徽宗下旨搜罗天下的奇花异木,嶙峋美石,并运用运输漕粮的船只,逆汴水而上直抵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十船一组,称作一“纲”,后人便称其为“花石纲”。
“花石纲”持续了二十多年,史载“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都被列入强征范围;汴水之上,“舟楫相继,日夜不绝”,耗尽无数人力和物力。
九百多年过去了,穷尽奢华的“艮岳寿山”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几块当年园中的遗石,现存于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和龙亭公园。分析其质地,专家认为它们都属于灵璧石。
斗转星移,九百多年后的灵璧是否还能看到当年的采石遗迹呢?
灵璧县宋代采石老坑遗址的发现,得归功于安徽省宿州市著名学者、原灵璧县文化馆馆长孙淮滨,早在上世纪中叶,他就立志揭开历史的尘封,寻找到宋代采石的遗址。
孙淮滨介绍:古书记载灵璧石产在罄石山,记载非常详细,是在罄石山北麓平周县(音),我来这儿考察地形一看,这个地方比周围都要洼,而且周围散落了好多的古石,我就找工人往下试掘,挖了4米多深,竟然发现了古代遗留下来的灵璧石的残迹,上面有很多斧凿痕迹。这就证明这个地方就是宋代宋徽宗挖掘灵璧石的遗坑、遗址,或者说是宋代灵璧石老坑。
灵璧石的一大特点是,它大都产在地表之下的土层中。在灵璧县宋代采石老坑遗址附近,还散落着许多遗石。许多遗石上面还依稀可辨当年斧凿的痕迹。它们都是当年开采出来后未及运走或丢弃的石头。真正的精品大多作为“花石纲”运往东京建造“艮岳寿山”。
据记载:“艮岳寿山”是一座人工堆砌成的巨大的假山园林,方圆十几里,主峰高百米。宋徽宗曾经亲自写下《御制艮岳记》一文::“徘徊而仰顾,若在重山大壑深谷幽崖之底,不知京邑空旷,坦荡而平夷也。……真天造地设,人谋鬼化,非人力所能为者。
然而,“艮岳寿山”好景不长。金兵进攻东京,东京守城战中,军民将艮岳中的大部分假山砸碎充当炮石。但终不能避免北宋灭亡。
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并不能抹杀灵璧石作为自然瑰宝的审美价值。
北宋灭亡后,正在开采和运输途中的奇石,散失各处。距离灵璧很近的徐州博物院保存着一块“八音石”,据考证是当年流落的灵璧石贡品。
这块石头久经岁月风霜,外表有些斑驳,但形状似浮云,层层而出,既凝重而又有飘逸之感。确实是灵璧石中的精品。
米芾,宋代著名四大家之一,书画造诣精深,性格狂放。他同时也是一位藏石、赏石大家。
史料记载:米芾在涟水做官,终日玩赏灵璧石。一天,他在某园中忽然看见一方怪石,心动之下,竟然对石下拜,口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后,“米芾拜石”传为佳话,也成为丹青妙手百画不厌的题材,历朝历代都有以“拜石”为题的传世佳作。
据传,米芾曾藏有一块“灵璧研山”,这块奇石径长一尺,前耸三十六峰,各有其名,峰洞相连,错落有致。中有龙池,下雨天始终保持潮湿而不干燥。
相传这块研山最初为南唐后主李煜所有。辗转传至米芾,米芾爱不释手,为之挥毫写下《研山铭》。
2002年,这幅米芾的《研山铭》手卷突然现身海外。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购回,平均一个字价值百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遗憾的是,令米芾倾倒、歌诗以记的“灵璧研山”却不知所终。
宋朝,因为赏石风气之盛,诞生了我国最早一批论石著作。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把全国的石头列为116种,灵璧石排在第一位,且评述文字最多。其后,《洞天清禄集》、《长物志》、《素园石谱》等等专著相继问世,它们都将灵璧石放在首要的位置,对灵璧石的特点进行描述,对赏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瘦、透、漏、皱”四字赏石观,成为我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基础理论。
孙淮滨介绍:瘦透漏皱,这四个字是从观赏石的形体上,瘦就是它的造型,要瘦削,不能臃肿,透和漏都是指洞眼,皱就是指纹理,纹理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就看观赏石丰富不丰富,越丰富美学价值越高,这个瘦透漏皱它的含义就是在这里。
瘦透漏皱四字赏石观,是对我国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和昆石它们审美共性的一个总结。其实灵璧石之美,远非这四字所能涵盖。
灵璧石质地坚贞。长期裸露于大自然之中的灵璧石,虽经风霜雪雨和暴晒,绝无剥落开裂等风化现象。其筋骨不仅锤炼的更加精炼,而且更能显示出其坚贞的特殊气质。清代学者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品如人品。与石为师为友,进行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修身养性,这是赏石的最高境界。
天然生成的灵璧石往往具有各种形态和意象,人间万物仿佛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有的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有的含蓄抽象,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灵璧意象石,美在自然天成,美在似与不似之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是灵璧石丰富的造型美。
灵璧石品种多样,有青黑色的磬石、纹石、也有五彩图纹石、还有白如霏雪的白灵璧,以及众多的单色石、复色石。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
灵璧石在皮表还多有深浅不一的凹凸纹理,构成独一无二的纹理美。最典型的代表是龙鳞石。石身上密布一个个螺环图案,轮廓清晰,仿佛龙鳞一样。
灵璧石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体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那么,它们奇特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在灵璧县及其周围地区呢?
2008年夏,安徽省宿州市国土资源局、宿州学院等部门组织勘探队,进行灵璧石资源调查,完成了相关课题报告,对灵璧石的岩石性质、形成原因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岩石学分类当中,灵璧石应属于沉积岩石中的石灰岩类。研究表明:约在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灵璧地区是一片浅海,大量原生藻类植物生长沉积,发育成灵璧石矿体。后经多次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经过漫长的风化酸蚀作用,形成大大小小、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灵璧观赏石。
根据最新的地球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人们认为,灵璧石形成于八亿年前。灵璧石的地质成因,决定了它的质,声,形、色、纹的各种特征。
孙淮滨介绍:因为灵璧石种类非常多,它主要取决于它的成分。我们现在大家普遍都知道的是灵璧石是一种混岩,但是还含有其他的一些成分,比如说沙质、泥质,还有一些灵璧石含有比较多的非晶硅就是白灵璧,白灵璧就是含有硅比较高。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灵璧石还有比较高的有机质,所以使得灵璧石黑色、黄色、红色相间,五彩缤纷,非常好看。
灵璧石,经历过历史的辉煌,在海内外收藏界素来享有盛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灵璧石文化的繁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灵璧石在全国的知名度空前提高;专门经营石头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并繁荣起来,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文化产业。灵璧石作为中国传统赏石的典范,其经济价值非常惊人,在拍卖会上以数万数十万元卖出一块灵璧石精品的报道屡见不鲜。在灵璧当地,涌现出一批以藏石卖石致富的人。
“灵璧国际汇展中心”,是闻名遐迩的磬石之乡灵璧县渔沟镇的明星企业。总经理张化军,也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张化军生于渔沟,自幼酷爱奇石。早年下海经商。在收藏奇石的过程中,渐渐了解到灵璧石身上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头脑活络的他敏锐地看出灵璧石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他在上世纪八九十代,便敢为天下先地大力收购收藏灵璧石。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张化军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藏石大家。
2002年,为了构建奇石交易平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张化军斥资千万,建造了占地五十亩的“灵璧国际汇展中心”。
灵璧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赏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瘦透漏皱于一体,兼备形、质、音、色、纹等各种审美特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新的世纪里,继续弘扬发展灵璧石文化,使之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古老的灵璧石正在重现辉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